但要說印度航天技術領先中國,真是言過其實。此前,莫迪總理宣布印度于2022年發(fā)射載人航天,這一計劃比中國晚了將近20年,在1990年時,印度人均GDP都還領先我國50美元,但1991年我國就反超了30美元,之后一路高歌猛進,將印度遠遠甩在了后面,到1996年,我國就達到了印度的兩倍。
1、印度遙感衛(wèi)星和航天技術據說領先中國,中國需要多少年才能趕上?
印度航天近年來發(fā)展迅速,更是在2014年成功發(fā)射火星探測器,成為亞洲首個、全球第四個成功開展火星探測的國家。但要說印度航天技術領先中國,真是言過其實,先看火星探測。印度的“曼加里安”火星探測器因火箭運載能力不足攜帶的是輕量級載荷(一共5臺,包括相機、甲烷分析儀等),其中甲烷分析儀設計錯誤,未能起到分析左右,
相當于該探測器只是一個環(huán)繞器,沒有巡視器和著陸器,避開了火星探測重量級火箭和軟著陸技術的“硬骨頭”。此外,印度之所以能發(fā)射成功,一個很大的因素在于美國提供的深空測控網和導航系統(tǒng),否則探測器很容易失聯(lián),印度的導航星座。印度2013年開始發(fā)射導航衛(wèi)星,到2016年共發(fā)射了7顆,宣布組網完成,由于急于求成,星上原子鐘全部購買歐洲伽利略,后來衛(wèi)星連續(xù)發(fā)生大面積星鐘故障,部分衛(wèi)星宣布報廢;雖然后來又補發(fā)上去,但至今為止未有投入運行的信息。
印度的載人航天,印度載人航天目前處于試驗階段,還需要試驗發(fā)射2次,才能最終開展載人航天。此前,莫迪總理宣布印度于2022年發(fā)射載人航天,這一計劃比中國晚了將近20年,這還要看印度2020、2021兩年的試驗是否成功。此外印度載人航天為了省錢,經費是中國和美國的約10%,不知道首批三個宇航員心里會怎么想從印度航天發(fā)展之路可以看出,印度航天技術基礎薄弱,精英人才培養(yǎng)和關鍵技術均靠美國和俄羅斯,為走捷徑而自主創(chuàng)新能力不足,沒有一套完整的體系,根基也有點不穩(wěn),
2、中國和印度同樣是人口大國為什么中國可以領先印度這么多?
印度連車同軌、書同文、土地改革、中央集權都沒有完成,怎么和中國比?印度的軌道有3套不同的鐵軌標準,寬軌有44216公里,中軌15178公里,窄軌3415公里,電氣化路軌14579公里。印度有1600多種語言,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,第一官方語言是印地語,使用人口也只占印度總人口的30%,印度有10個大民族和諸多小民族,其中主體民族是印度斯坦族,但只占印度總人口的46.3%,其他的較大民族還有泰盧固族占8.6%,孟加拉族占7.7%,泰米爾族占7.4%。
印度有十幾個宗教,近80%的人口信仰印度教,14.2%的人口信仰YSL教,其余的宗教比較小眾,土地私有和中央集權弱使印度很難建設大工程,因此基礎設施建設一塌糊涂。印度的《土地法》保護私有地主的利益,政府想要建大工程,必須挨家挨戶的和地主談判,一家沒談好,工程就辦不了,印度還有我們熟知的印度教和種姓制度壓在頭上,各階層的矛盾非常尖銳。
印度這樣一個多文化、多民族、多宗教、多種姓、中央集權弱的國家居然還能維持七十多年的統(tǒng)一,實在是個奇跡,所以,印度的情況非常復雜,拿他和中國比太難為他了,這個國家維持統(tǒng)一就很不容易了。其實,我國和印度拉開差距主要是近30年的事,就拿人均GDP來說,在建國的前40年里,我國和印度一直拉不開差距,甚至印度長期領先于我國一點點。
在1990年時,印度人均GDP都還領先我國50美元,但1991年我國就反超了30美元,之后一路高歌猛進,將印度遠遠甩在了后面,到1996年,我國就達到了印度的兩倍,到2019年時中國的人均GDP幾乎達到了印度的5倍。這30年里我國發(fā)生了什么想必很多人都知道,某些方面中國成功了,印度沒有成功或者說根本沒有做,被甩在后面是正常的,
3、印度孟買領先上海20年,是真的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