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強調(diào)信眾深信因果,離開因果信仰,則沒有佛教。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區(qū)別主要有以下兩點,一,佛教和道教對生死態(tài)度上的不同,善因善果,惡因惡果,這是佛教因果論的主軸,果,又讓人想起因,有果必有因,因果是佛教的根本理論,供養(yǎng),是佛教中的重要行事,許多佛經(jīng)中都有提到。
1、佛教一般供奉什么水果?
水果供佛,是佛徒對諸佛菩薩先圣賢哲表達的一種恭敬心和感恩心,又是莊嚴道場營造神圣氛圍的一種供物,屬于修供養(yǎng)法門。我們現(xiàn)在的一切所有所得,雖然是通過我們的努力取得的,但是,做為佛教徒,我們不這么想,我們信奉我們的一切所有都是諸佛菩薩賜與的、都是上天賜與的、都是國家賜與的、都是眾生賜與的,因此時刻保持著感恩心。
現(xiàn)在,我們生活好了,有水果吃了,當然也想起了諸佛菩薩、法師僧眾,于是獻幾個水果供佛,表達感恩,又,果是表法,有象征意義,象征果報。我們現(xiàn)在的處境,這便是我們的果報,果,又讓人想起因,有果必有因,因果是佛教的根本理論。佛教強調(diào)信眾深信因果,離開因果信仰,則沒有佛教,善因善果,惡因惡果,這是佛教因果論的主軸。
果,又表菩提果,菩提果是佛徒的畢生追求,佛徒一生起早摸黑千辛萬苦修行就是為了找到這個果。水果供佛,恭敬圣賢,心有圣賢,敬畏神明,自然就會注意個人的善惡行為,以物促行,見物檢行,起到教育作用,所以,水果供佛,實在也是一種教育。家里佛壇水果供佛,這就是一種很好的“家庭教育”,果為十供養(yǎng)之一向佛法僧三寶、師長、父母、亡者等以飲食、物品等,這都是供養(yǎng)。
這里我們講供養(yǎng),主要對象是三寶,供養(yǎng),是佛教中的重要行事,許多佛經(jīng)中都有提到。早期供養(yǎng)以身體行為為多,叫身分供養(yǎng);后來也有純屬精神方面的供養(yǎng),稱心分供養(yǎng),供養(yǎng)的種類很多,有什么法供養(yǎng)、財供養(yǎng)、觀行供養(yǎng)、三業(yè)供養(yǎng)、千僧供養(yǎng)等等。但大家一般比較熟悉的就是《增一阿含經(jīng)》里所講到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湯藥等四事供養(yǎng),
現(xiàn)在,我們舉行的大型法會在佛前供養(yǎng)香、花、燈、水、果,合稱五供養(yǎng)。如果再加上供養(yǎng)茶、食、寶、珠、衣,那就稱十供養(yǎng),十供養(yǎng),我的理解是,香象征戒香,花象征美好,燈象征光明,水象征清凈,果象征佛果,茶象征清醒,食象征飽滿,寶象征財富,珠象征希有,衣象征庇護。供養(yǎng),就是修福,一個人沒有福,日子不好過,日子過得辛苦奔命。
這個人生活富??鞓沸腋?,這就是修布施修供養(yǎng)得來的果報,供養(yǎng)在菩薩六度中也稱布施度,不過供養(yǎng)更顯得謙卑真誠而廣大。福德與智慧,是成佛的兩大要素,是走向成佛的兩條必不可少的腿,可見,修福之重要。普賢菩薩修行成佛有十大重要行門,名普賢十大願,“廣修供養(yǎng)願”是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第三項,布施在菩薩六度中是第一位,可想布施供養(yǎng)功德之殊勝無比!。
2、佛教與道教的區(qū)別是什么?
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區(qū)別主要有以下兩點,一,佛教和道教對生死態(tài)度上的不同,佛家視死如生,認為只有人體死亡后,才能修成正果,達到彼岸。人的肉體死亡后,會誕生一個生命體,這個生命體才是人的本來面目,一個人在活著的時候,所修行的一切,都是為了死后的這個生命體,通過修行,讓死后誕生出來的生命體處在不生不滅的狀態(tài),這個狀態(tài)佛家稱為涅槃,不生不滅我們可以理解為,永遠保持本來的真實面目,也就是人體死亡后所誕生的生命狀態(tài),佛家稱為真如,佛性,自性。
佛家認為人死后,沒有變成鬼或者神的說法,世上所有的生靈,在肉體死亡后,所誕生出來的生命體(真如)都是一樣的,沒有高低貴賤好壞的區(qū)分,這就是佛家認為眾生平等的根本原因,佛家修行者通過自身的修行,當自己的肉體死亡后,所誕生的生命體(真如)能夠永恒不變的存在,就是修成了正果,成為了佛。沒有修行的人,肉體死亡后,所誕生的生命體(真如)只能存在四十九天,在四十九天當中,因為自己生前所做下的善惡事情,進入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分別是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和地獄道。